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作者: 时间:2013-09-01 点击数: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组长: 廖木星(教授,副院长)

项目组副组长: 沈华(教授,航海系主任)

吕明(大管轮,教务处副处长)

项目组主要成员:许亮(船长,航海系副主任)

金丽(教授,基础部主任)

任万阁(船长,工程师)

王道祥(船长,工程师)

陈力(船长,山东通达国际船舶管理

有限公司总经理)

.建设基础

1.行业背景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对航海人才的需求也将日趋加大,需要在今后几年内扩大培养规模。因此,航海技术专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大国,航运业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对海员尤其高级海员的需求日益强烈,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未受影响。庞大的国内外航运市场,为我国航海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可观的收入,为海员家庭致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的A类理事国,是经IMO第73届海上安全委员会会议通过,进入第一批“白名单”的国家。我国的航海院校为履行《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年修正案》(以下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国际海事组织、国外船东对中国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予以高度评价和积极关注,推动了我国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提高,有理由相信,我国海员必将成为世界海员的主体。

有资料表明,具有专科学历层次的高级船员比较稳定,专业技能扎实,倍受国内外航运企业的青睐。因此,作为我国高等航海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要基地的我院航海技术专业,有着良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专业建设的现有基础及优势

1)办学优势明显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是由潍坊市政府牵头整合潍坊地区船员教育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深化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提高了潍坊船员教育、培训的质量。

2)合作育人模式有效运行

着力探索并实践航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以培养驾驶和管理远洋运输船舶的高级技能人才(海船驾驶员)为目标”;两条主线——“以海员职业素质养成和船舶驾驶员职业能力养成为主线”三方共育——“以学院、航运企业和海事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合作育人机制为保障”。“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方共育”贯穿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学院与航运企业、政府部门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开发出“三明治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并取得了成熟的经验。学院逐渐形成了“敬业精神好、英语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对接国际标准

根据《STCW78/95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以下简称《STCW公约》和中国海事局《船员培训和发证规则》对海船驾驶员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航行、货物装卸与积载、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无线电通信”的要求,分析确定了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突出实践教学、航海英语教学,构建了以海船驾驶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教学团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航海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3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4人,占专任教师的15%。专任教师中有14人持有船舶驾驶员或船舶无线电通信人员适任证书,占全部专任教师的67%,其中持管理级船员证书的有6人。航海技术专业专任教师无论数量,还是职称结构在潍坊地区同类院校中均处于较高水平。

5)实训条件满足航海职业教育要求

航海技术专业具有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航海仿真训练中心、雷达模拟器训练中心、船舶通信训练中心、水上技能训练中心等4个实训中心和12个实训室,设备总额达715万元。其中大型视景航海操纵模拟器、电子海图实验室和航海图书资料存量均处于市内领先水平。

6)社会服务能力特色突出

航海技术专业紧扣航运业发展形势,坚持教育、培训“两轮驱动”,抓住社会船员履约过渡期培训的机遇,迅速调整师资和购置设备,是济南辖区率先通过国家海事局履约过渡期培训资质审核的学校,并高质量的开展了驾驶台资源管理(BRM)、电子海图(ECDIS)和船舶保安职责、保安意识等培训项目,形成了海船船员履约过渡期培训、海船船员适任培训等不同类别10余个培训项目,年培训在职人员526人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航运企业、海船船员和航海教育培训机构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7)存在的主要问题

1.航海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基于航海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仍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需要进一步拓展。

3.专职教师的高端培训能力、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数量和支撑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4.社会服务的能力和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利用办学机制优势,深化体制建设;专业以“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方共育”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继续深化人才培养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和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团队水平;以优化功能、提高效果,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拓展领域、提升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经过3年建设,航海技术专业能够适应潍坊和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航海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作用,培养我省航运企业急需的驾驶和管理远洋船舶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并在全国航海类高校扩大影响力。

2.具体目标

1)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办学机制灵活优势

立足潍坊,依托半岛蓝色经济机遇,创新机制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以“深化校企沟通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航运企业特色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继续深化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是学院孕育人才的独特个性,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竞争优势。航海技术专业以培养目标和规格建设、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养成建设、三方共育机制建设为切入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继续深化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三年建设,使毕业生初次签约率保持在99%,对口就业率保持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0%。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3)加强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对接国际海员培养标准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适应国际公约、国内法规的新变化和航海技术新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课证融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取得“双证率”达到90%;通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视频公开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成3门专业核心课程。

4)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团队水平

以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引进为切入点,建成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3年建设,聘任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保持和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建成2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5)优化校内校外实训条件,提高学生训练水平

优化航海仿真训练中心、船舶通信训练中心、水上技能训练中心等3个校内实训中心的功能,建立健全海船船员实操训练管理文件。完善ECDIS实训室。

新建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确保学生三个月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98%以上。

6)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利用本专业师资、设施,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航海技术专业师资培训。成为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基地、航海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航海高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

三年建设期内,为航运企业以及社会船员开展海员专项技能、职务晋升等培训,为船员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师资培训,年培训在职人员达到1000人次以上。

三、建设内容

1.体制机制建设

1)深化校企沟通机制建设

“校企座谈会”是沟通学院和航运企业的重要桥梁。学院航海类专业利用每年一次的双选会的重要时机,邀请用人单位代表来我院进行座谈,了解航运企业的新需求、应届毕业生的特点以及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期望等。通过深化校企恳谈会机制,更加明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人才培养工作的提升点,并且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映或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

2)成立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由本专业的教授和来自国内航运企业、航海院校、行业协会、海事主管部门的船长、教授和专家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研究、咨询和指导,对航海技术专业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行指导,并协调航海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工作关系。

3)航运企业特色文化建设

在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带动下,通过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走访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反馈、教师上船顶职等渠道,搜集船公司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船员职业文化案例等,构建航运企业文化资源库,使之融入教学课堂、实训场地、学生活动,形成良好的职业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度。邀请或聘请航运企业代表、航海专家来学院为师生作报告或讲座,拉近学院和企业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航运企业、认识和了解航运事业,认识和了解职业路径,逐步建立职业规划意识。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建设

根据航海技术专业突出的岗位适任性、国际的通用性、法律的规范性和海上的国防性之鲜明特点,围绕航运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船舶二/三副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航海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建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打造一支职业道德良好、工作岗位经历丰富、教学效果好的双师队伍为支撑,继续深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任务驱动型高技能培养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和教学做的有机融合,丰富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

1)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研究

跟踪和研究《STCW公约》的新变化、航海技术的新发展、航运企业的新需求,确定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服务领域

海船运输、港口交通服务、海事主管、港航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

就业去向

国内外航运企业、港航管理机关、海事主管机关

就业岗位

无限航区、近洋航区、中国沿海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三副岗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符合《STCW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操作级驾驶员职务。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海船船长、海务管理人员。

业务规格

具有3000总吨及以上总吨及以上船舶值班水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GMDSS通用操作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操作级驾驶员岗位所需的适任能力。

专项技能

熟悉与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业船员培训合格证。

海员素质

(职业素质)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从意识;具有强烈的环保和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具有能在恶劣海况下坚持工作的毅力和意志;具有良好的航海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具有较强的对内、对外沟通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

500总吨及以上值班水手适任证书;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书;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三副适任证书。

2)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养成建设

继续深化“学生管理半军事化”的办学特色,推进半军事化管理工作,构建海员职业素质培育体系,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形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业务、军事素质和外事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以适应航运事业国防性、艰苦性、流动性的特点。

3)三方共育机制建设

融合航运企业特色课程的“点”与海船驾驶员标准的“面”,把素质教育、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航运企业对船舶驾驶员的特色需求、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就业选择相结合,实现“企业、院校、学生”的需求融通。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由航运企业参与制定并承担特色培养课程、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提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学生航海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联合海事主管部门,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组织教师申请和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员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开展对海船船员考试大纲的研究,推动学生完成海船船员专业培训证书和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与评估。

3.课程体系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1)课证融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推行“毕业证+海船三副适任证书制度,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驾驶员的适任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纳入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

“课证融通对照表”

海事主管部门要求甲类一等船舶三副必须具备的证书

航海技术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

船员

专业

技能

培训

合格

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

基本安全培训

职业技能课

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

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

高级消防培训合格证

高级消防培训

精通急救培训合格证

精通急救培训

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

保安意识培训

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

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

三副

适任

证书

理论

考试

科目

航海学

航海学基础、航海仪器、航行方法、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职业

素质

船舶操纵与避碰

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操纵

船舶结构与货运

船舶货运、船舶结构与设备

船舶管理

船舶管理、轮机概论

航海英语

航海英语阅读

实操

评估

项目

船舶操纵、避碰与驾驶台资源管理

船舶操纵、避碰与驾驶台资源管理

职业技能课

航线设计

航线设计

航海仪器使用

航海仪器的使用

电子海图与信息显示系统

货物积载与系固

雷达操作与应用

电子海图与信息显示系统

货物积载与系固

雷达操作与应用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

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

其他

船舶水手适任证书

船舶水手培训

GMDSS普通操作员适任证书

GMDSS普通操作员培训

2)核心课程建设

对接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职能发证规则以及交通运输部《11发证规则》对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的要求,建设《航海学》、《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船舶货运》、《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管理》、《航海英语》7门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与教材建设表

序号

建设

项目

建设内容与目标

1

课程体

系开发

企业调研、专家咨询;典型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研讨;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体系论证、鉴定。

2

《航海学》课程建设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发证规则》的新要求、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计划和引导船舶航行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3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课程建设

根据STCW公约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对甲类三副适任考试的要求,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气象水文要素观测、天气系统模式分析、气象报告接收和分析等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4

《船舶货运》课程建设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发证规则》的新要求、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船舶船配积载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校级精品课标准;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5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建设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发证规则》的新要求、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6

《船舶值班与避碰》课程建设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发证规则》的新要求、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船舶驾驶员在驾驶台航行值班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7

《船舶管理》课程建设

按STCW公约“功能发证”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对船员适任考试的要求,制定体现船舶作业管理和船员人员管理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录制公开视频课,全面覆盖教学内容;编写出版教材。

8

《航海英语》课程建设

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发证规则》的新要求、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制定体现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以航海活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标准;完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编写出版教材。

4.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能充分满足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和培训需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1)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

依据专业发展布局,立足校内,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分学期、分年度有计划地派出教师上船顶职、培训、学习,跟踪航海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整体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使100%的专业课教师达到海事主管机关要求的相应的授课资质。

2)加大兼职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订单”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校内进修学习、教学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聘为航海技术专业固定兼职教师,形成“两栖”型师资人才。到2016年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

3)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学术交流、国内外考察和学习。定期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开设学术专题研修班或报告会,促进同行业间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4)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风尚,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个人考核指标,通过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年度评优评先进工作,激发广大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心,营造一种团结协作、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工作氛围。

5.实训条件建设

加大实训条件建设,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优化航海模拟器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功能

完善以航海仿真训练中心、船舶通信训练中心、水上训练中心为核心的校内实训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航海教学模拟器,通过虚实结合,通过模拟仿真和真机设备操作,营造逼真的“船舶”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完善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实训室建设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ECDIS)从2012年强制上船。2012年,学院与大连海事大学接洽,引进功能先进、覆盖全球航线的40套系统,并于2013年4月份开始在国内开始社会船员履约培训。鉴于ECDIS操作的复杂性,对特定型号ECDIS进行培训是国际海事组织和有关港口国检查对船舶驾驶员的新要求,学院正在根据当前形势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

3)校外实训条件完善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校、航运企业、海事主管部门”三方在学生毕业航行实习过程中的共管、共育作用,所有聘用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船公司营运船舶都是学生的毕业航行实习基地,从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重点实训条件完善。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海事技术咨询服务

增强服务航运产业发展的能力,开展通航安全论证、航海新技术研究。通过国际公约研究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组织引导教师参与海事咨询服务。

(2)培训服务

结合国内外航运市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紧密跟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员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新变化,积极为航运企业驾驶员开展职务晋升培训、履约培训、新技术培训。为在职船员学历提升提供服务。

3)职业资格鉴定

建设海员适任证书考试评估基地,服务海员职业资格认定。以航海仿真训练中心、船舶通信训练中心、水上训练中心构成的航海技术实训平台,为船员适任评估考试提供条件,成为(海事局)山东辖区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基地。构建系统化的技能鉴定体系,开展水手技师鉴定。

4)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航运企业岗位需求。

每年向航运企业输送航运企业毕业生300人,使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

.资金预算与预期效益

1.资金预算

本专业3年规划总投资285万元,具体资金预算见下表。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单位:万元)

2013-14

年度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合计

体制

机制

建设

1.深化校企沟通机制

1

1

1

2.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

1

1

1

3.航运企业特色文化建设

1

1

1

小计

3

3

3

9

人才

培养

模式

培养

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研究

1

1

1

2.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养成建设

1

1

1

3.三方共育机制建设

1

1

1

小计

3

3

3

9

课程

体系

构建

核心

课程

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

1

1

1

2.核心课程建设

13

13

13

小计

14

14

14

42

教学

团队

建设

1.骨干教师建设

8

8

8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2

2

2

3.在职培训

3

3

3

4.师德培养

2

2

2

小计

15

15

15

45

实训

条件

建设

1.优化校内实训室功能

80

10

10

2.完善电子海图实训室

30

10

10

3.校外实训条件完善

2

2

2

小计

112

22

22

156

社会

服务

能力

建设

1.海事技术咨询服务

2

2

2

2.培训服务

4

4

4

3.职业资格鉴定

2

2

2

小计

8

8

8

24

合计

285

为保障本专业建设,学院自筹资金100万,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专款专用;社会航运企业资助资金85万;剩余资金100万,请政府财政予以支持。

2.预期效益

通过学院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模式,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潍坊经济及国内其他航运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服务支持,充分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1)专业建设水平达到省内一流

通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完善,达到管理一流;通过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经费保障,高水平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办学条件一流;通过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职业能力强化,就业竞争力提升,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一流。通过主动为航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开发,为潍坊经济与航运企业发展承担社会培训,达到社会服务能力一流。

2)建设专业呈现品牌效应

建成一套校企共同开发适应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成一批工学结合课程、系列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成一支由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并在交通运输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领军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成一个由企业专家、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亦工亦教”兼职教师人才库;建成一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的目标。

3)合作体制机制确保多方共赢

构建学校、海事局、船公司三方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为主的制度体系,形成行业政策推动、学校服务驱动、社会支持监督、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学生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管理、交通行业岗位适任标准开发等问题,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4)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充分抓住航海类专业社会船员履约过渡期培训的机遇,全部开展履约培训,发挥继续教育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为航运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各类培训,年培训各类人员2000人次以上。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保证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成立以副院长为组长的专业建设实施小组,组建多个团队(含外语部航海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责任落实到人,每项任务都有责任人。同时,航海系将邀请航海教育领域、相关航运企业、国家海事主管部门的知名专家,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力量;组建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训室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团队;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2.调动航运企业的积极性,与企业共同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从领导小组到各种建设小组,都有航运企业人员参与,引进企业的人力、设备等资源。

3.强化, 过, 程管理,保证项目, 建设的规范性

航海系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实行项目建设的季度、年度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年度统计、年度资金预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有关资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及时将建设经费支出情况按预算科目编报财务决。

2013.9.1

版权所有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联系电话:0536-3083568 
学院地址: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科教创新园区河滨街2号   邮箱: 备案号:鲁ICP备11013022号